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文博聚焦
 
文博聚焦
分享到:

火烧山窑址考古

朱建明

火烧山考古发掘现场

 


   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联合组成的火烧山窑址考古队,自3月下旬起在火烧山原始青瓷古窑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20余天。期间,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率省文物考古专家对该窑址考古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考察。那么,火烧山窑址为何会引起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关注?什么是原始青瓷?对它进行考古发掘的价值、意义是什么?

   火烧山窑址位于武康镇龙山村,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文物工作者发现。1986年《火烧山窑址调查报告》在浙江省考古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引起了浙江文物考古界的关注。1989年《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浙江、上海、江苏、四川以及日本、台湾等地的古陶瓷考古学者纷至沓来,对窑址或标本进行考察。著名古陶瓷学家朱伯谦撰文:“德清古窑址的新发现,不但改变了德清窑仅在东晋至南朝时期有过陶瓷生产的看法,而且找到了德清窑的演变和渊源关系”。于是火烧山窑址渐渐引起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关注。

   火烧山窑址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制原始青瓷器的窑炉遗址,原始青瓷起源于商周时期,与陶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以瓷土为原料,人工施釉,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器物大多为罐、碗、盘、豆等日用器,也有仿青铜器的尊、卣、簋、鼎、等器形。春秋、战国时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乐器。原始青瓷在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发现,尤其以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太湖地区吴越故土的古墓葬、古文化遗址出土最为集中。经测试后证明,这些原始青瓷的瓷胎系用瓷土烧制而成,其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法,也有手捏和泥条盘筑法成形后再经过轮修的。常见的装饰工艺采用刻划、模印、点戳、堆贴等技法,纹饰丰富多彩。器物装烧逐渐采用叠烧法和使用间隔窑具、窑底垫座,并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地改进。从原始瓷器的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及物理性能来看,原始青瓷已经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至少不晚于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技术趋于成熟,为东汉时期真正的青瓷从原始状态中脱颖而出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由于受当时工艺技术水平的局限,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杂质较多,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差,胎体颇多裂纹、变形、起泡。器物造型也比较简单,控制火侯不够成熟,釉色尚不稳定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带有明显的原始色彩,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迄今发现并不多,在浙江省的绍兴市和萧山区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窑址,而在浙江省德清县及德清窑范围内发现了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古窑址群。

   火烧山窑址目前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从已经揭露的文化层来看,遗物堆积丰富,器形有碗、盘、罐、鼎、盂、簋等。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绞索状绹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画、模印、堆贴等。釉色饱满,烧成温度也很高。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郑建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对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出极大的喜悦与兴奋。火烧山窑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已经初露端倪。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精心探寻窑炉遗迹,期待着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窑炉被发现。

   原始青瓷是古代吴越地区重要的手工业品,它与几何印纹陶一起,成为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德清县在《禹贡》中为古防风氏之国,春秋先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德清原始青瓷窑址的考古发掘和窑址内涵的揭示,必将促进吴越文化的研究,同时有助于认识浙江、江苏等地区古墓葬、古遗址所出相同器物的烧造地点问题。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德清及德清窑故乡原始青瓷窑址的考古发掘与发现,对重新研究德清窑的历史、价值、地位,探索中国青瓷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火烧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期待着考古取得新发现并以此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它的成果就是德清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作者为火烧山窑址考古队队员德清博物馆研究员)

火烧山窑址出土部分遗物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