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3-07-18第18期

  目      录

  ●武康石头亦辉煌

  ●小桥流水 安居乐业————珍贵的德清宋代桥梁

  ●云岫古刹话今昔

 

武康石头亦辉煌

--徐欢 朱建明

  你知道钱塘江巍巍百里石塘靠什么抵御潮水的冲刷?著名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由什么垒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清寿昌桥用什么建造?湖州宋代飞英塔外塔底层靠什么支撑?它们都取材于同一种物质——武康石。

  武康石,主要产于德清县武康镇(原武康县)东郊的丘陵山地,有建筑石材与园林叠山石材两种。武康石建筑用材是一种属于火山喷出岩中的融结凝灰岩,质地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但表面一经风雨侵蚀就氧化成美丽的紫色,在古代紫色象征着祥瑞,于是便有了"武康紫石"的美誉。武康石纹理清晰,可以采伐成大型的各种建筑材料,同时也能雕琢出复杂的艺术图案。它略具吸水性,湿润的岩体常有藤蔓攀援,苔藓衍生,给人以古朴之美。经过加工后的武康石,表面平整,间有涩性,雨中踏上也不会滑溜,是建造桥梁的优秀材料。在秀丽的杭嘉湖乃至长江三角洲水乡泽国,用武康石构筑的古桥梁如同一道道紫色的彩虹,成为当地珍贵的文物古建筑。武康紫石不仅是沟通津衢的枢纽,而且承载了历史的重荷。巍巍钱塘江百里石塘,它与其它地区的多种石质的条石被铁锭永固在一起,筑起抵御江潮的伟岸;在千里之外的洪泽湖大堤,同样也能找到它的踪迹。武康紫石还被广泛地用于其它古建筑,如寺庙台基、石塔、驳岸,甚至佛像。黄色在古代同样兆示着吉祥。产在武康的另一种石头被称为"武康黄石",色泽黄褐,属于地表风化岩,纹理不清,块状形态不规则,是建造园林假山的首选。著名的上海豫园大假山便取材于武康石;桐乡石门东园是南宋士大夫张子修的私家园林,遗址出土假山也已被确认"用黄褐色武康石垒砌"••••••

  武康石的开采历史悠久, 名字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宋代杜绾所撰《云林石谱》,该书汇载石品达116种之多,并记其产地、采法、石状、品评高下等,其中就有"湖州武康石"的记载,并说"采石人入穴,石多卧生甚广,度奇巧处以铁錾揭取之,石性扁侧,多涮道摺叠势,浙中假山藉此"。武康石之所以能够走进这部论石专著,不仅因为颜色兆示吉祥、质地优良,还和北宋年间的"花石纲"事件有很大的关系。"宋代花石纲,志载武康石。"大清顺治年间,一首《石山谣》非常流行,说的就是北宋徽宗不惜劳民伤财,在江南搜寻异石,用船沿运河运至汴京,建造"艮岳"的故事,这也令武康石名声大燥。

  千百年过去了,当年为各地源源不断输送石材的采石场,如今依旧能够看到踪迹。现存遗址主要在武康县(今德清县武康镇)境内的防风山、狮、虎、塔山、西茅山、铜官山等地。防风山,采石始于唐代,盛于两宋,后遭禁止。康熙二年(1663),武康知县吴康侯将该山作胜景游览,并写了《封山记略》。《封山记略》提到了封公洞、龙池、石屋、仙人桥、百丈潭等,这些无非都是石宕遗址。1996年,为了开发旅游,人们探险"封公洞",沿斜坡向下清理宕渣近百米,见洞内凿痕累累,洞深几许,至今存谜。防风山还有"小蝙蝠洞",2001年开发成旅游景点,在清理洞穴宕渣时出土铁锥2只,当地人称作"石蟹",这是一种剖石工具,现藏德清县博物馆。由于明代被官方禁采,武康石的开采中心因此转移到了狮山、塔山、虎山等地。狮山、虎山并无狮虎,因采石后的山体形似狮虎而得名。现突兀于狮山山脊中段的一块巨石,高20余米,是采石所遗留的,记录着未开采前的等高,可见其开采量巨大。

  武康石,本是自然之物,而经过人之手负载起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文物成为有"文"之物。得益于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与创造力,武康石变成了一座座如虹的桥梁、一处处高耸的牌坊、一块块方整的条石砌筑成河埠湖岸海塘、一组组奇幻莫测巧夺天工的园林假山••••••武康石已不再是原先的武康石,武康石已是人类精神的物化。


 

小桥流水 安居乐业————珍贵的德清宋代桥梁

--孙荣华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山水相间的地形地貌,加上本地区独有的建桥用材武康石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等,造就了其与周边其它地区不尽相同的古代桥梁文化及技术与风格特征,成了浙江省著名的多桥之乡、且桥梁历史悠久、技术与装饰工艺独特。

  在德清县目前保存的许多古代桥梁中,以宋代和具有宋代风格的"宋式桥梁"比较珍贵。其中在地方志上有记载的宋代万安桥、兼济桥、追远桥、僧家桥等,由于在桥上有纪年铭石题刻并原造构件保存完整、且地方桥梁建筑风格强烈,因此具有重要的文物和研究价值。根据建桥用材武康石为德清所独有及用此种石材建造并风格一贯、目前所见最早建于南宋早期的桥梁在德清发现等因素分析,可以确认这些建桥技术和装饰工艺风格的形成均源于德清本地,体现了德清地区古代桥梁建筑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这些桥梁的技术与装饰工艺等元素,可以对这一地区、或相关地区其它一些创建年代不详,但时代风格明显的桥梁,通过类型排比、借鉴等方法进行断代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四座梁桥均创建于南宋,年代最早的是建于绍兴庚辰孟秋的万安桥,其次为建于乾道年八年的兼济桥、再次是建于绍熙二年的追远桥和建于皇宋宝庆二年的僧家桥。另外,包括寿昌桥和永安桥在内的清河桥、万寿桥、青云桥等五座拱桥,以及梁桥社桥、上邻桥、普济桥等共12座桥梁,已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在寿昌桥和永安桥上末找到与纪年题刻相关的文字内容信息,但是根据地方史料记载及桥梁的建筑风格、装饰工艺和仍保存大部分的宋代原造构件等因素,可以确认其创建时的宋代桥梁风格不变。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两座桥的创建年代属于南宋应可信。除此之外的其它桥梁,虽然均具有本地区明显的早期宋代风格,但由于尚存在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所以将它们的年代一般定在宋元之际。      

  经过研究和对比发现,德清宋代桥梁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征颇为明显,但一些桥梁由于各自存在初创年代上的差异和所处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等因素,因此在一些相关的桥梁形制、细部特征、结构、装饰工艺与风格等,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区别和差异,因此,体现了一定的地方色彩和在宋代不同时间段内,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桥梁建筑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除寿昌桥以外,这些桥梁的体形都不大,长度大多数在5至10米之间、且基本建造在村前屋后的乡村内河之上,因此是古代德清小桥流水人家、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和体现。

  综观德清宋代桥梁,主要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特色和技术特征。比如:凡是梁桥,其桥面板均设计成往上微呈弧拱且两端薄中间略厚,纵向两侧做成略向内收的三折线形状,桥面纵向两边端置边框线为特色;排柱墩一般均作垂直立且四个转角做成抹角;创建时代略早的桥梁,一般在桥额处镌刻后面带有桥字的完整桥名、且字体皆为楷书阴刻,如:"万安桥、兼济桥、永安桥"等;在桥额一侧的两端和帽柱横梁端面等处(拱桥长系石端面),以雕刻成组的蔓草纹、莲枝纹等图案作装饰为特色。凡是拱桥,其拱券皆以设计成呈坦弧形并结构为分节并列法砌筑(本地区明代中期以后均采用半圆形和纵联砌筑法);桥面不设方形顶盘石、而且铺石结构亦与梁桥相似的用长方形条石作纵铺为特征;拱桥桥栏均为长弧形的须弥座式,望柱头则以做成覆莲瓣纹为主要特点;早期宋代拱桥一般在拱墙两侧不设间壁石(亦称楹联石)构件、且桥堍与桥面宽度呈垂直者为常规,呈梯形的仅寿昌桥一例(或由于桥梁体形大的原因)。

  研究资料显示,上述这些宋代桥梁的技术与装饰工艺等特征,在浙江乃至江南地区均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独创性,因此是研究地域性古代桥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德清县地方桥梁悠久历史和别具一格桥梁建造技术与工艺的珍贵实物见证。


 

云岫古刹话今昔

--钮智芳

 

  在德清县三合乡宝塔山村的塔山之中,有一座浙北杭嘉湖地区历史悠久,布局规整,结构合理,保存较好的云岫禅寺。而且自然生态良好,风景秀丽,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和宗教活动的一所好去处,属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岫寺,座落于县城武康镇东南方3.5公里的云岫山上,寺以山得名,取"山云出岫(山洞)"之意。寺坐东朝南依山势而建,众峰环抱,前有青云峰,后有玉屏峰,殿宇巍峨靓林秀。古诗云:"寻山何处好,云岫独栖云。路绕松阴入,泉从石窦分。岩花秋暗淡,炉篆午氤氲。"生动地描绘了这里山泉松林之胜。

  云岫禅寺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建有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左右配殿相向而立,斋堂、戒堂建于配殿之旁。禅寺原有殿宇99间半,现有50余间,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具有宋代风格的大雄宝殿是明代建筑,高大雄伟,是禅寺的核心,有180余平方米,宋代大方砖铺地,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通面宽10.86米。殿中有合抱的朱红色大柱,正中是神台,据专家称:这佛台须弥座式,原平面呈凹形,为早期遗物,年代久远。大殿东西两墙18罗汉,屋顶四周飞椽挑角,造型奇特,别具一格。1985年,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所精心设计,按宋代风格复修,朱门粉墙,冰檐头拱,翼角凌空,庄重古朴。"大雄宝殿"匾额原是清末恭亲王所写,后因故遭损,现悬挂的则为著名书画家,原云岫当家方丈能山禅师生前所题墨宝。

  云岫寺是宋熙淳八年(1181)为音禅师开创,元至正五年(1345)僧文粹重修,明嘉靖年间毁。明万历年间礼部侍郎顾瑞屏(字宗伯)捐资重建,佛像辉煌,寺庙改观。清乾隆初又遭火毁,寺院再度衰颓。光绪十三年(1887)复兴,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钦赐"三藏经"12部装16橱,銮驾仪仗一副,回山传戒。还带还慈禧太后亲书匾额"藏经阁",光绪皇帝手书"清净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匾。时云房共有九十九间半,僧众达七、八十人。地藏王殿旁有巨钟一口,仅略小于苏州寒山寺大钟。殿前有铁铸巨炉一只,重约2.5吨多。以上文物均在"文革"中被毁,其中有四橱藏经被当时僧人从火中抢出,后去向不明。

  寺内古迹颇多,现尚有宋梅、清康熙年间的四季古柱。相传明礼部侍郎顾瑞屏为鹿城(今温州)人,其外婆家在今宝塔山村,他儿时来外婆家时住在云岫寺就读,留下洗砚池。寺西不远处有石门,两侧壁立如削,上覆巨石。石门居高临下,大有一人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据说战国时,仕于楚封于菰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此峡谷屯兵操练和防守。800多年来,云岫寺为历代文人墨客所亲睐,留下了许多墨宝。如明骆文盛的"王肖溪大令宴集云岫寺"、"秋日游云岫寺",清武康知县吴康侯的"云岫山记略"等诗文。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关怀下,1989、1994、1999年财政三次拨款修缮;1995年寺院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在观音殿后新建面积700余平方米的华严殿;1998年,受能山禅师临死前遗嘱,将他一生积蓄6万余元在云岫寺内新建了一座地藏王殿。同年,寺里又出资20万元,在寺院外侧500米处进口山道建造了一座高5米的石牌坊, 横匾"云岫禅寺"四个苍劲大字,背面为"佛国净土"。石门洞上方又修建一座仿古小型城楼。距禅寺100米处又新建古色古香的六角"望岫亭"。牌坊、城楼、亭子三点一线,成为云岫禅寺的新景观。


 

2013-07-18第18期.pdf

上一篇: 2013-08-15第19期
下一篇: 2013-06-21第17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