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3-08-15第19期

  目      录

  ●杨坟的故事

  ●国宝"寿星像"征集记

  ●德清李氏望族

 

杨坟的故事

--费胜成

  杨坟处崇峰秀壑屏围,这片峰岭自古统称禺山,禺溪自西向东注入苕溪,村落布于禺溪两侧,是山水清绝之地。杨坟之名始于宋,南宋和王杨存中奉敕葬其地,厥后遂成墟市,名杨村,村民俗呼杨坟。

  杨存中(1102—1166),本名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人。性格警敏,形貌魁梧,力能绝人。一生从事抗金战争,是"南渡十将"之一,与岳飞、韩世忠等齐名。侍卫禁中数十载,以太师致仕,乾道二年病故,追封和王,谥武恭。杨存中与杨坟渊源匪浅,其父杨震靖康元年(1126)战死于麟州,后因存中显贵,赠秦国公。杨存中为父在禺山一支的翔凤山建了衣冠冢。后来存中子杨偰官工部侍郎,赠少师,亦葬于禺山一支的黄山。杨氏三代择墓于此,青山碧水间享祀绵长,并因此滋衍成一个村落。

  杨存中墓冢如今尚不明确,道光县志归拢的资料有:"杨和王沂中铁券,向藏二都山西村杨氏。""杨和王墓,规制甚大,径路犹存,碑表尽灭。""其坟旧多盗掘……发得玉碗二枚,玉象棋一副。""资福寺墙外有一碑……传为杨和王墓前故物。"片言只语,一鳞半爪,都说明了杨墓即在杨坟,只不过隐没在禺山的峰峦叠嶂中了。

  杨存中不仅选择了这处身后之所,也做了修桥铺路的建设。绍兴二十六年(1156),建俞家桥、仪桥、登云桥、潮音桥四座桥梁。同年建资福寺,名功勋院。高宗车驾亲临,改赐显忠崇孝资福禅寺,有御书楼、洗马池、凤山阁、禺泉亭、钵盂案、万工池诸胜。元至正重建,明洪武开设丛林,清康熙殿堂廊宇备极宏丽。升元观,杨存中建,高宗赐御书额,与资福寺同步盛衰起落。一佛一道,辉映杨坟。除资福寺与升元观外,其后有记载的还有智海庵、杨庵、圆通庵、青莲庵、回真观、通元观等等寺观。至今还保留着高池山顶的龙虎石、尼平庵前的石牌坊等遗迹。

  杨坟之兴,得益于杨存中的开发。而杨坟,可不仅仅有杨存中。早在春秋末年越大夫计然登计筹山修炼,道成仙去。东晋葛洪相传隐此炼丹,留仙池遗迹。元代杜道坚主持升元观,得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赵孟頫有感于此,在计筹山挥毫刻石"吴兴武康计筹山,越大夫计然隐此成道。后千年,葛仙翁炼丹在此。又千年,当涂杜君道坚,来登白石崖。二仙游侠,为四大域中建万古福地。"另外三国吴车骑将军计昭,见吴主荒暴,弃官隐居禺山,累征不起。南宋词人姜夔结庐隐居禺山白石洞天,自号"白石道人",其诗文歌曲半成于此。

  也许是贪恋杨坟的山水之秀,天地之灵,与杨坟有关的人物,有王侯,有文人、有僧有道,俱是第一流人物。文人寻胜探幽,士大夫归隐避乱,高人仙隐遐遁,政客魂归青冢。这就是杨坟千年来的故事。


 

国宝"寿星像"征集记

--袁 华 

   

  在德清博物馆的精品库房中,收藏着一件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那就是编号为D0287的藏品,青白瓷(又称影青)寿星像。这件出土于乾元镇(原城关镇)砻糠山南宋纪年墓的藏品,由江西景德镇窑烧造,1995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德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国宝与我投缘,其征集过程由我一手办理。如今虽说年久,细节渐淡,但仍是记忆犹新。

  记得那天是1986年的10月17日,天气阴雨。下午我开完会,回到当时老县城的县博物馆,见其他同志均外出办事,馆内颇为宁静。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准备梳理会议材料时,桌上的电话铃急促响起,于是我随手接听。打来电话是原砻糠山油库的一位同志,说在他们油库旁边的山上,挖出了古墓,还出了一些东西,要我们赶紧派人去看看。出于职业的敏感,我不敢倦怠,于是问清了大概方向后,急忙背起原广播站常用的帆布包(包上自写"考古"二字),带着双镜头海鸥牌照相机和考古工具,跨上杭产海狮牌自行车,迅速地往砻糠山方向疾驶。

  砻糠山位于乾元镇东郊,属乾元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距老县城县博物馆约2公里。我一路过直街,穿东街,跨东门城桥后驶上当年正在新建的德新公路。赶到现场时,只见不少民工在开山挖地,于是我找到了工地负责人胡文征,他向我介绍这是县三桥林场,正在新建的堆木场,近日确有坟墓挖出,还出了一些东西,说完就领我前去,我随他前行不足百米,只见一座单穴砖室石盖墓被挖得只剩尾部,四周断砖碎石遍地,一方墓志斜躺旁边,几件器物夹带着泥土,被随意码放在地上,我急迫地查看究竟,一尊塑像格外引人注目,我小心翼翼捧起塑像,用竹签慢慢除去塑像身上的泥土,塑像束发戴冠,面相端庄,两耳垂肩,身披宽袖长衫至膝,内着长裙坠足,腰系宽带,脚蹬高靴,左手搭于膝部,右手持灵芝于胸前,安坐在三足座上,右侧有一小鹿回首翘望。据后来专家鉴定,塑像是道教人物"南极老人"(即南极星。旧时以此星主寿,俗称寿星)。该像雕琢精工,线条流畅。人物外衣及小鹿施釉,釉色白中闪青,稍带开片,其余无釉露白胎,部分可见火石红。我仔细端详,如获至宝,喜悦不停地在我内心翻滚。

  面对如此精致、婉丽和叹为观止的塑像,我将喜悦藏在心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问他们:"就这几件,还有其它东西吗?比如金、银或玉器,这些可是墓里值钱的东西呀。"这时一位姓邱的民工急忙回答:"这是一座空墓,挖开时清清爽爽,连棺材木头多没有,这几件还是我从边上一个小洞(墓葬耳室)里掏出来的,哪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说完还很纠结。此刻,我非常认同他的说法,因为我们这一带,宋代以后盗墓成风,尤其是砖室墓,有"十室九空"之说。看来这几件器物当年幸亏放在耳室,再加上盗墓者疏忽或外行,才会留存至今,真是万幸。

  当下天色渐晚,我也不再多问,按常规对墓葬拍照、记录,心中思索着如何拿回这些宝贝?于是我诚恳地告诉大伙:"我是县博物馆的,这些东西,我们要拿回去作历史研究用。" 此话一出,民工们一起帮我把器物一件件仔细装入考古包中,我原以为他们会阻挠或者至少要讨劳务费之类的,他们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林场老胡派人用双轮车连同石质墓志铭及其他器物一起,帮我送回单位,当然我也按当时劳动价格,支付了误工工资,还馈赠了印有"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的杯子给他们留作纪念。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如今每当我在库房目睹这件国宝,就会联想起当年征集的往事,从而感激那些报告和发现者们的厚道和对国宝的呵护,对他们的敬慕也时刻铭记在心。

 

德清李氏望族

--陶渊旻

 

 

  1985年,浙江省德清县城关镇(今乾元镇)乾元山出土一方《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以下简称"圹志"),现藏于德清县博物馆内。志石系太湖石质,长73、宽58厘米,直行楷书,16行,满行30字,全文共427字。

  据志文记载墓志的主人叫李熙,此人世居德清,其本人虽是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其整个李氏家族却是德清少见的官宦望族。

  李熙的曾祖李彦颖,《宋史》有传。宋史记载:李彦颖字秀叔,湖州德清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出任余杭县主簿,后分别调任建德县丞,富阳县丞。御史周操荐其为御史台主簿。金人撕毁盟约,主和派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尹穑用和、战、守的问题问李彦颖,李彦颖说:"人的观点本来就不同。如果你认为和议是对的,为什么不明确向圣上陈述。如今事情成了功劳归于你,不成你就明哲保身。假如每个人都是这样见好处就沾,见坏处就避,国家大事还能靠谁呢?"尹穑听后大怒说:"我自从任谏官,前后上奏一百多次,何曾提过一个'和'字,而台簿竟然有这样的话!"从此尹穑怀恨李彦颖,暗中排挤他。

  后来李彦颖先后担任:国子博士,代理吏部郎中;吏部兼皇子恭王府直讲,代理右史兼兵部侍郎;皇帝立皇太子后,兼任左谕德;太子詹事;吏部尚书;授为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副相)。绍熙元年,致仕归家。李彦颖生活简朴、回德清居住共十年,日子过得简单朴素,家中不蓄姬妾,与州县官不相往来。逝世时,享年八十一岁。

  李彦颖生有三子。史料中记载:大儿子李沐,字兼济,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庆元元年(1195),在韩侂胄与赵汝愚政治斗争中,李沐作为右正言上奏皇帝:"赵汝愚是宗室又居相位,将对社稷不利"。赵汝愚由此被罷相出朝。

  二子就是李熙的祖父李浃,他曾任朝请大夫、直宝谟阁、福建路转运判官,过世后赠中散大夫。此人正史中无传,宋代叶适为李浃撰写了《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收录于《叶适集》中。三子叫李澄,官至兵部侍郎。

  李浃又有四子,分别是仁本、仁方、仁表、仁元四位。李浃的大儿子李仁本就是墓志主人——李熙的父亲,李仁本只做南陵知县、浙东提举等官,与他的父辈、祖辈相比只能算是小官。据"圹志"记载李仁本的生有二男二女,分别为李熙,大女儿,李埙、小女儿。其大女儿嫁给了赵与芮,小女儿嫁给了赵与訔。

  赵与芮是何人?赵与芮(约1208-1287),宋太祖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父为赵希瓐。《宋史》对赵与芮的记载笔墨不多,但是此人绝对是南宋宗室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据《理宗本纪》记载:宋理宗赵昀,父亲也是赵希瓐。这位赵希瓐有儿子二人,长子赵与莒,次子赵与芮。嘉定十三年(1220),景献太子去世,宁宗以国本未立,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嘉定十四年(1221),赵与莒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赵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史弥远称诏将赵贵诚过继给宋宁宗,改赐名为赵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同年,宋宁宗赵扩崩,史弥远又矫诏废太子赵竑,命赵昀继承大统,即为宋理宗。随着赵与莒荣登帝位,作为弟弟赵与芮也由此成为了"皇弟"。李仁本的大女儿就嫁给了这位"皇弟"——赵与芮。只可惜是这位李氏嫁给赵与芮不到三年就死了,也未留下子嗣。

  命运就是如此的多变,好运的降临非此即彼。李氏的陪嫁女黄氏,可能是由于主母的离世,嘉熙四年(1240),黄氏为赵与芮诞下了唯一的儿子赵孟启。前面我们提到的宋理宗,他在位时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淳佑六年(1246),理宗已经年过四十,仍然无子,从情感和血缘上看,理宗只能选择自己的亲弟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为皇太子,赐名禥。宋景定五年(1264),理宗崩,赵禥继位,这就是宋度宗。

  李仁本的小女儿嫁给了赵与訔。赵与訔(1213-1265),字中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父亲。李氏是赵与訔的正室,赵孟頫却不是李氏所出,赵孟頫的母亲是丘氏,但从名义上"圹志"的主人李熙仍是赵孟頫的舅舅。这也可能就是赵孟頫特别中意来德清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的了解,使我们对南宋时期德清李氏家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探寻德清李氏和宋理宗、度宗、赵与芮以及湖州宗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上一篇: 2013-09-24第20期
下一篇: 2013-07-18第18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