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4-2-21第25期

德清几座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

                                                                                 周建忠

 

 

  德清县现已经考古发掘的明代墓葬有三处:一处是2002年士林白彪舍里墩明代棺椁葬,一处是2007年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时在窑址表土明代土坑墓,一处是2013年成年坞老鹰山明代砖室墓。三处墓葬大都为明代中晚期平民墓葬,墓主人不见方志记载,随葬物品有青花碗、碟、丝织品等。

  三处墓葬中一处位于东部水乡平原。外封以乌浆石灰(俗称三合土,系用桕树油、石灰、糯米饭拌和夯筑11层而成),内有棺椁,椁板间用榫卯接,长220厘米,宽93.5厘米,厚3.58厘米。棺长202厘米,东宽62厘米,西宽50厘米,高80厘米。出土器物有开元通宝一枚、元丰通宝一枚,玳瑁针一枚,丝织品一件、纸质冥币若干。同期出土的石质墓志铭字迹大多已漶灭不清,仅有"赐进士"、"嘉靖丙申年(1536年)九月"、"明故古□潘君墓志铭"等字样依稀可辨,由此可以推断此墓的主人为明嘉靖时期进士潘氏。所出丝织品为明代男子袍子,所用衣料属"方格地四合连云桑波纹缎"。出土时色泽如新,呈黄褐色。花纹"四合如意":以祥云连接如意头,以示祥瑞,线条流畅,纹样古朴,反映出明代中晚期暗花缎成熟的织造工艺水平。

  另两处位于中部县城武康北丘陵地带。其中成年坞老鹰山是一处海拔18米低矮小山,前有小河流经,其东南、东北均发现有汉六朝墓葬,小河对面有宋代窑址分布。墓葬位于老鹰山西南坡,东西距离为9.7米,南北距离为4.4米。两穴为一组,共3组(其中M11西有两穴墓葬已被破坏,未作发掘)保存较完整,均为长方形土圹砖室墓。火烧山墓葬位于北坡,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三处墓葬均有随葬品出土,其中成年坞较为完整有规律,其特点:①除了4个粗瓷瓶,均为圆器类的碗、盘、碟,且4件为一组合。②从胎质方面来看,基本上都呈纯白色、且紧结较密,有针眼大小密布的缩釉点或圈,其中个青花寿字碗外壁均有针眼大小密布的缩釉点,口沿出现大小不一的爆釉点。从釉方面来看,除青花璧形底碗为浆白釉外,其余均为白中闪青的隐青釉,并且胎釉结合致密;青花发色发色不充分而呈灰黑色,但2个青花鹿纹方形小碟除外,其青花发色充分,呈灰蓝色,有景德镇天启民窑青花风气。③从底足、款识方面来看,17件器物中3件(碟2碗1)为釉底,其余均为砂底,无年号题款。圈足有"馒头底"、卧足底和"玉璧底",有明显的旋坯痕、放射状跳刀痕、乳突和粘砂现象。④从装饰图案看,或注重内心绘画,如青花鹿纹方形小碟运用变形的手法成就了一幅减笔写意画;或在内腹、外壁大片留白,仅书青花字,如寿字碗、元字碗等。但青花"万古长春"碗除外,其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草书"万""古""长""春",有嘉靖民窑青花风气。⑤4个粗瓷瓶胎质较粗,胎色或呈紫红、或呈深灰,火候较低,釉色青黄且极易剥落,此类器物在许多地区沿用时代极长,从宋到清甚至是解放前均有烧造,墓葬发掘区西南即为宋代烧造此类器物的窑址。但此次4个粗瓷瓶与青花碗、碟、盘等明代晚期器物共存,故其时代也应在此前后。

  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先生在1992年《德清县志·序言》中写到:"两宋时期,"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杭州、苏州、湖州构成了"江南金三角",在这三个城市之间,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城镇。而这里,德清恰恰处在其间,所以在嘉泰《吴兴志》中列名的著名城镇中,就有德清、武康和新市 "。2004年出版的《德清古今人物》中收录:汉5人,三国4人,晋8人,南北朝49人,隋6人,唐10人,五代2人,宋25人,元4人,明40人,清69人。德清自宋代又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高峰,历元、明、清依然如此。这三处明代墓葬虽不见记载,但也反映了当时德清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状况,从而使我们对本地区明代墓葬形制、器物组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蓝白雅韵——明朝民窑青花瓷

沈松琴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文明史中有太多让人惊叹不已的艺术创造,其中青花是最具有东方民族风情和特色的瓷器品种,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青花瓷为白地青花瓷器,它是以含有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入窖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烧成后蓝白两色对映,色调纯粹明快,大气优雅。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类。据现有考古资料显示,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中后期,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享誉海内外。

  有明一代,青花瓷器蓬勃发展,官窑精品迭出,以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相对官窑而言,凡属非官府经营,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青花是指基于人民大众生活的直接需要,广为流传民间,由置身于民间的艺人们创造的青花装饰艺术。

  明代官窑青花瓷存世量较大,但见诸县级博物馆及广大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绝大多数为民窑青花。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者大都来自民间,对购买者即劳动大众的爱好以及审美情趣,深有体会,因此民窑青花多生产碗、盘、杯、盏等实用日用品,造型简洁,厚实耐用。装饰纹样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既有文人高仕琴棋书画的雅致生活,也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禽兽,如德清县博物馆藏出土于龙山的青花兰花纹碗,胎体致密细腻,釉色莹润洁白,大片留白只在碗底中间部位描绘一株兰花,寥寥几笔却将兰花的细长叶片,舒展的姿态,刻画得意趣无穷,我们仿佛还能闻到那清幽的香气。还有不少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及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场景,如火烧山明墓出土的青花婴戏图碗,外壁所绘几组儿童,五官发眉勾画极其简单,穿宽衣肥裤,手持旗帜、画戟嬉戏玩耍,天真娇憨的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另有两件成年坞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鹿纹方形小碟,小巧精致,釉色白中闪青。外绘单线方框,四面对称绘折枝花卉纹,内底双线方框内,中绘一仰首侧目之鹿,四周绘变形芭蕉、草丛、花叶纹,画法简洁,自然流畅。综合观之,民窑青花朴实大方,自然粗犷,带有一种大写意的艺术风格。

  明代民窑青花上承元代,下启清代,历近300年的发展,虽然由于财力物力所限,在瓷质和工艺加工上都不如官窑,但不可否认,民窑青花仍然不乏精品瓷器,在青花瓷器发展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明代青花瓷器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既虚其中,亦方其外——德清县博物馆藏湖州镜

陶渊旻

 

 


宋湖州念家鸡心铜镜

 


清代薛家镜

 

  在德清县博物馆的众多铜镜藏品中,其宋至明清时期的铜镜多为湖州出产的青铜镜。此类产品中主要分两类:宋代的以石家镜为主,其款式有:方镜、方形亚字镜、圆镜、葵形镜、棱形镜、菱形镜、长方形镜、桃形镜、有柄执镜等,素面,镜背镌刻有"湖州石十五郎真练铜鉴子"等铭文;明清两朝以薛家镜为主,明代铜镜外形为圆形,造型十分朴素,在镜钮上刻有"薛怀泉造"等款式铭文;清代铜镜造型以方镜和圆镜为主,镜背上多镌刻有吉祥语和诗词如"福禄寿喜"、"五子登科"和"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兼备,湖城薛晋侯造"等字样。湖州镜无论在德清博物馆,还是德清民间收藏家手中都是数量较多的一类藏品。主要原因是德清从古至今均为湖州府(今称湖州市)的辖县,铜镜又多为普通百姓的日用消费品,故存世量较多。

  湖州镜——北宋早期开始铸造生产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由确切纪年的湖州镜是浙江衢州出土的北宋建中元年(1101年)蔡汉模墓的六瓣葵花形镜,镜上铭文为"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但是,此铭文中强调"真"字,可见的此时的湖州镜已经有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因为只有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一多,为了保证自家产品为正宗品牌,所以在铭文中加入了"真"、"真正"等词语。这一时期湖州镜的生产已经较为繁荣,应该不是湖州镜制造的开始。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至道二年(956年),诏应私铸铜器蠹坏钱货,建康、明、台、湖州犹甚,可专委守臣严切禁止。"由此可知,湖州镜的应该最晚在北宋至道二年就已经开始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不小,因为此时的生产已经惊动的当时的朝廷。

  石家镜——平民消费品时代的到来

  宋朝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总是受制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古的铁骑之下的柔弱王朝。其实不然,宋代人口已达到1亿规模,耕地达到7.2亿亩,国库最高收入为1.6亿贯,占当时全球GDP的60%。所以,中外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就是因为有这样富裕的经济条件和相对平等开放的社会环境,平民消费品时代到来了。

  手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如湖州镜产业的快速增长。铜镜由原先贵族手中的整理仪容的高档物品,一跃成为了平民的日用品。湖州镜以简洁、大方的素面风格,替代了前朝铜镜繁缛的装饰艺术风格。这样一来湖州镜的铸造工时大大下降,更加适应其作为商品流通的本质特点。

  湖州镜自面市以来就以商标式的铭文为特征,常见的铭文有:"湖州铸造作头石广亲造"、"湖州真正石家青铜照子"、"湖州仪凤桥石念二叔一色青铜镜"、"湖州真正万家无比炼铜照子"、"湖州李道人真炼铜照子"等不胜枚举。两宋时期,湖州有名有姓的铜镜作坊分别有石、李、徐、丁、陆、黄、韩、蒋、冯、符、刘、万等。当然还有以"湖州铸鉴局"铭文的官方铸镜机构制作的铜镜。现在我们见到最多的宋代以石家镜为主要代表,明清之际则以薛家镜为代表。

  薛晋侯镜——中国古代铜镜的绝唱

  薛家镜是湖州镜铸造的另一高峰,在清宫遗物中至今在保存有一批铸有"薛晋侯(惠公)"铭文的湖州贡镜。薛家何时在湖州铸镜?据明万历谢肇淛所写的《西吴枝乘》中记载:"镜亦以吴兴为良,范金固不殊,其水清冽,能发光也,最知名者薛氏。"由此推断,薛家镜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开始在湖州铸镜,到了清乾隆年间薛家镜称为贡镜。据《浙江通志稿》记载:到清嘉庆十九年清廷废止"岁贡嘉炉湖镜"之例。

  清代中后期,随着更为廉价的玻璃镜大量生产。以湖州薛家镜为代表的传统铸镜行业,无论从质量、价格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最终退出了应用领域。因此薛晋侯镜也成为中国古代铜镜的绝唱。

上一篇: 2014-3-20第26期
下一篇: 2014-1-17第24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