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4-4-23第27期

                                       

      文化名门世家德清俞氏


                                                                                                                                                 孙荣华

  据考,德清俞氏源于山东, 其远祖俞希贤曾在元代的时出任提举,元末时迁居德清。近世科举,始于清乾隆年间的俞廷镳。俞廷镳是俞樾的祖父,字昌时,号南庄,一生好读书,学识渊博。俞廷镳之子俞鸿渐,字议伯,号剑花、涧花。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乡试中举人,曾任知县。俞鸿渐之子俞樾。俞樾是德清俞氏文化名门世家中的主要奠基人,俞樾的孙子俞陛云、曾孙俞平伯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举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中式第六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曾任河南学政,后因御史曹登镛劾奏“试题割裂经文”而罢官。遂移寓苏州,专心著述和书院讲学。他对先秦经学及诸子百家学说深入研究,终成清末一代著名学者、朴学大师。著述颇丰,有《春在堂全集》五百余卷传世。俞樾在杭州诂经精舍主讲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期间还兼上海求志书院、浙江龙湖书院、湖州菱湖书院和德清清溪书院等处讲学。影响远及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相传俞樾有门徒三千。俞樾的弟子除大部分来自国内以外,有一些是从国外的东南亚等地区赶来求学的,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学生中不乏知名人物,如国内著名画家和篆刻大师吴昌硕;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等均是他的得意门生。俞樾逝世以后,被奏准列入《清史、懦林传》。博学,喜诗文,工书法、精篆隶。

  俞樾生有两子,长子绍莱、英年早逝。二子俞祖仁、字寿山,生俞陛云。

  俞陛云(1868—1950)、曲园老人俞樾之孙。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等。俞陛云的出生给俞樾带来了不少喜悦,因为俞樾的长子绍莱婚后一直无有生育,而次子俞祖仁当俞陛云出生后不久即患重病。孙子俞陛云出生时俞樾尚不过四十,在倍感珍惜的同时,其教育之事亦主要由俞樾自己担当。光阴如箭,俞陛云在祖父的培养下也已逐步长大成人。光绪十年(1885),自俞樾离开故土长达六十余年、俞陛云十八岁的那一年,俞樾倍同孙儿俞陛云回家乡德清参加县试。在这次考试中,俞陛云不出所望,中了第一名秀才。俞樾曾有:“童孙何敢儒风流,郡试居然第一筹。牵牵老夫心也喜,不辞两月共乘舟”诗句。诗中“不辞两月共乘舟”句,应是描写祖孙俩当时从苏州到德清的船期,其交通不便,路途之遥远和艰辛可想而知。时年秋天,俞陛云在祖父的陪同下又至杭州参加乡试,结果得了第二名举人。次年春,俞陛云又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果因名额已满而末被录取。光绪二十四年(1898),已年过三十的俞陛云终于考上了进士,参加殿试后中得第三名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俞陛云中得探花在家乡德清影响颇深,并成了一大盛事而传为美谈。因为当时俞陛云中榜后德清县状元、榜元、探花一二三名皆俱。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陛云被钦放四川副主考。民国元年俞陛云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民国三年任清史馆协修。芦沟桥事变后,寓居京郊闭不出户,日书小楷扇面,卖字为生,以明气节。著有《蜀輶诗记》、《小竹里馆呤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清代闺女诗话》等。博学,喜诗文,工书法。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乳名僧宝,字平伯,父亲俞陛云,曲园老人的曾孙。俞平伯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后,自字直民,号屈斋。俞平伯早年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底毕业于北京大学,以后曾二度出国留学。新中国建立前后,他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院校。俞平伯参加了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委员等。俞平伯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从1952年开始,俞平伯先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述颇丰,所有著作汇集于《俞平伯全集》共十集出版。

  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长达65余年之久,他在诗词、散文、小说、词、曲、红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其中诗歌、散文和红学研究比较突出。他一生创作了新诗集三部,即《冬夜》、《西还》、《忆》,共约二百八十余首。俞平伯旧体诗词的功力颇深,这应得益于他早年旧学基础的扎实。诗集有《遥夜闺思引》、《俞平伯旧体诗钞》、《古槐书屋词》(二卷)等近八百余首。除此还有《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许多著作和名篇问世。《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俞平伯序跋集》等,则是他主要的散文集子,共收录了约一百二十余篇散文。《红楼梦》研究著作,主要有《红楼梦辩》、《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等。

  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大会。其间,院长胡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讲话,对俞平伯的学术活动等给予了客观合理的评价:“俞平伯先生是一位有学术贡献的爱国者。他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新体诗最早的作者之一,也是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小说、戏曲、诗词的研究,都有许多有价值、为学术界重视的成果”。

   德清俞氏文化名门世家,以诗文传家,继志述事,代有传人,体现了家学传承的强大力度和特殊性,成了德清县、乃至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倍受世人的瞩目。


 


                                       话说俞樾与故乡南埭圩


                                                                                                                                                                                        孙荣华


  南埭圩自然村位于德清县乾元(城关)镇以东约两公里处,是德清俞氏、俞樾先生的故乡。这里面积不大,四面环水,总共才住了三十余户村民,至今还有俞姓人家,据说都是俞氏的傍亲。南埭圩村地理环境极佳,北山南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俞樾旧居就座落在乌巾山麓一条村中内河港的北侧。小河行至其屋前的一段河面时突然宽阔,故当地人都称这里风水特好。

  据俞樾自云:“我家巾山阳,溯源自元末,堂堂希贤公,孙谋喜贻厥”。句中“巾山”,即“乌巾山”、“希贤公”为俞氏的远祖俞希贤。俞樾故里南埭圩旧居原来有一小楼,名“鹊喜楼”。俞樾有诗云:“乌巾山下旧居家,鹊喜楼头静不哗。一夜春风吹喜气,迢迢千里到京华。”当时俞樾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故有此句。句中的“鹊喜楼”,因楼后有一老树、喜鹊筑巢其上而是名。俞樾曾有句将自己生于“鹊喜楼”喻为喜气降生。

  目前,俞樾的故居“鹊喜楼”自然早已无存,但其老宅地及门前一段突然宽阔的河面则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而俞樾当年曾主持重建,并亲手撰写桥名和楹联的四仙桥至今仍保存完整,桥上的楹联也清晰可辩。从四仙桥的造型和规模等观察,在德清县目前保存的诸多古代桥梁中属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三孔石梁桥,但因俞樾的缘故及桥上仍保留有俞樾当年的亲手题刻显得尤为特殊而颇受世人的关注。四仙桥重建于光绪十五年(1890年),距俞樾病逝仅十七年,建桥之际可谓俞樾先生之暮年,也说明了修建四仙桥时应是俞樾晚年回乡探亲颇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古时建桥修路是行善之举,俞樾先生积极创导并慷慨出资,遂被众乡亲推举为修桥主持人。俞樾曾在家乡南埭圩主持和参与修建了两座桥梁,另一座名为拱元桥(拱桥)。拱元桥由于前几年河道拓宽已被拆除,其碑记和桥名也皆由俞樾先生亲手撰写和命人镌刻。

  晚年时俞樾已名满天下,因此颇受乡里百姓的敬重。由于在俞樾的故里修建桥梁,至今在当地仍流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趣闻。在当时,凭借俞樾先生的显赫名声,桥工们在装运石材的船上故意插上写有俞樾字样的小旗,地方官府见后遂免其税,且矿主给的价钱也异常低廉。由于船工们多装满载,竟多出了许多石料,传说除另一座拱元桥(拱桥)外,这四仙桥(梁桥)就是用这些多余的部分石材所建。四仙桥中孔的排柱墩内侧镌刻有精美的荷叶、荷莲组合图案,排柱的东西两侧正面及桥额之上,分别镌有俞樾当年亲笔篆书楹联和桥名。

  据民国《德清新志》载:“四仙桥旧名普济桥,见候志向用石柱上架于木而横铺石板以上,清光绪十五年圯,邑绅俞樾创捐募建易石而广其制许德修监其工。”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四仙桥原本是一座木结构梁桥,初名“普济桥”,还显示了,建四仙桥所需的经费是俞樾发起通过捐募的方式所得。据此分析,四仙桥桥名也应由俞樾命名。将普济桥改名为四仙桥,自然应有俞樾的深刻用意在其中。俞氏自元末提举的俞希贤始迁居德清,至清乾隆年间的俞廷镳和其子俞鸿渐,以及俞樾本人,德清俞氏家属已出现了至少四位闻人。在俞樾的想象中,这些先辈应都是俞氏家族中的著名人物或仙者,然不久以后,俞樾本人也将随之而去。自俞樾早年离开出生之地,隔半个多世纪后回到故乡,心中自然会有许多说不完的感慨。也许这就是当初俞樾修桥、撰联,并以“四仙”命名的真正用意。四仙桥有桥楹两副,每副上下两联由二十四个字组成,风格别致,内涵深奥,是德清县古代桥梁保留诸多桥楹中最为特殊的作品。 


  一、      双浆泛轻舠,      绿水潆洄南北埭。


      一条横略 彳勺  , 青鞵安稳往来人。

  二、      嘉名登志乘,      不劳仙蹟访骖鸞。


      野渡傍溪山,      会有才人题驷马。


  第一副楹联的内容从字面上看应不难理解,句中的“轻舠”,应是指一小船。“南北埭”是指当地的两个自然村(俞樾故里南埭圩,相邻有北埭圩,两村仅一条小河相隔)。第二句“一条横略 彳勺”中的“略彳勺”,其古意可理解为石或者桥的意思。故此名可释为:四仙桥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梁桥。后一句“青鞵”,应想说明旧时故里乡亲百姓穿用的普通布鞋、或草鞋之类的意思。第一、二句应是对四仙桥的建成、地理位置,以及当时故里南北两埭情景及现状的生动描写。第二联上联的意思是:凭借四仙桥所在的地方、历史等,已载入史册,不劳仙鹤前来探访。下联的意思应是:四仙桥虽然在这县城的郊外,但却云集了这么多有才华的人,这些人可多是乘坐四匹高车的显赫人物云集到此来的表述之意。

  参观完了俞樾故里南埭圩及保存完整的四仙桥,一定会让人深有感触并流连忘返。虽然俞樾的故居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但是当年由俞樾老人发起修桥并题刻桥名和对联的四仙桥,目前仍保存完整,留下了一代名人国学大师在家乡的岁月印痕,成了历史的珍贵见证。 

 

            

                                                     

上一篇: 2014-5-16第28期
下一篇: 2014-3-20第26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