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4-5-16第28期

德清县四大望族


  费胜成

榜眼胡会恩行书轴


状元蔡启僔草书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文化世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它昭示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凸显文化传承的中国方式。同时,人才辈出的显赫家族,也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地标。名门望族的形成,从文化之兴到科举之荣,再到仕宦之显,世学、世科、世宦三位一体。明清科举取仕,学而优则仕,以仕养学,以学传家,如朱彝尊说:“大抵为学必有师承,而家学之濡染,为尤易成就。”

  德清为江南人文渊薮,自不乏世家望族。据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指的即是旧德清县四大望族:徐、胡、谈、蔡。家族大抵发端于明中叶,极于清,门祚两三百年不衰,科第蝉联,簪缨相续,其杰出人物皆“力能奔走天下士,非复一乡一郡之彦也”。数代显赫,终成四大望族。

  徐门五翰林

  徐氏于明成化间由余姚迁至德清新塘徐家墩,遂家焉,时称“新塘徐氏”。清初,部分族人迁乾元余不弄,建祖居修吉堂,也是著名的藏书印书馆。徐氏尊成化进士徐昂为始祖,越五代,至徐倬一支巍科鼎盛,志载“徐氏自倬至天柱,五世入翰林,家世恂勤好学”,“六世清声冠凤池”,宇内荣之。分别为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开厚、徐天柱,六世五翰林,一脉相承。

  明清两代,进士及第已属难得,三年一科,每科不过百余人。进士中排位较高者择优入翰林院,俗称“点翰林”。充任皇帝文学侍从,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翰林院品秩不高,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是国家储才养望之所。徐门五翰林,可谓荣耀百年。

  徐倬(1624—1713),字方虎,号苹村。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编修,转翰林侍读学士,充顺天乡试正考。以老乞归。晚年缮录《全唐诗录》一百卷进呈,康熙帝擢为礼部侍郎,御制序文,赐帑金刊板。倬兼工诗古文辞,著作合刊统名《苹村类稿》,列《清史稿》艺文志。

  徐元正(1644—1720),字子正,徐倬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吏部右侍郎,进左都御史,转工部尚书。操行严介,处事平恕,有古大臣风。三任文衡,所拔皆英俊。有《清献楼集》、《鸾坡存草》。

  徐以升,字阶五,号恕斋,徐元正孙。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广西学政、监察御史、广东按察使。曾上疏平抑米价。以升工诗,有《南陔堂诗集》十二卷。

  徐开厚,字周基,徐以升子。清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奉值大夫。

  徐天柱(1734-1793),字擎士,号西垣,徐开厚子。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年未五十,引疾归,杜门家居,以著述为事。天柱深谙经学,又涉及金石文字、河渠、算数之学。著有《天藻楼诗稿》等。

  清芬堂胡氏

  元末为避浙东祸乱,始祖胡子中举家由余姚迁至德清,自明隆庆进士胡友信起家,历七代显赫。科第上有进士九人,高中榜眼。仕宦上有部院大臣、省按察使。学术上有文章大家、经学巨擘。祖居地在县北界文昌坊,明清之际立宗祠、修族谱,悬御赐“名文实政”、“耆年笃学”等匾额。并于宗祠旁建书斋清芬堂,清芬堂也成为德清胡氏的标帜。

  胡氏傲人处在于正史留名。胡友信文章大家,入明史文苑传。胡渭一代儒宗,乾嘉学派先驱,入清史稿儒林传。胡彦升乐律成就斐然,附胡渭传。能正史立传,不外立功、立德、立言,德清其余望族青史题名者凤毛麟角,胡氏三人立传,祖德垂则,遗著犹存。

  胡友信(1516-1572),字成之,号思泉。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顺德令,治行称海内第一。友信博通经史,与归有光齐名,称“归胡”。有《天一山稿》行世。明三百年制艺称大家者有八人,友信为其一。卒于官,归葬德清吴羌山之阴。《明史》入文苑传。

  胡渭(1633-1714),字朏明,晚号东樵。笃志经义,尤精舆地之学。清初撰《一统志》,聘为协修。康熙三十六年(1690)撰《禹贡锥指》20卷,图47篇。梁启超评价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其中导河一章,博考精思,对后世研究黄河变迁颇有价值。此外还有经学名著《易图明辩》、《洪范正论》等。《清史稿》入儒林传。

  胡会恩(?-1713),字孟纶,号南苕,胡渭侄。清康熙十五年(1676)榜眼,授翰林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官至刑部尚书。得康熙赐书“名文实政”四字及“清芬堂”匾额。胡会恩居官以勤慎称,工诗文,有清瘦之致,善书法。有《清芬堂集》、《赓飏集》等传世。

  胡彦升(约1700-1788),字竹轩、国贤。胡渭孙。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以平冤狱免官,狱平不求复,回乡究心经史。著有《春秋说》、《四书近是》、《丛书要录》等。于乐律尤有心得,著《乐律表微》八卷,其中度律、审音、制调、考器,多正古人之谬,为乐家难得之作。清史有传。

  胡彦颖,字石田,自称石田农,胡渭孙。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及广东副主考。因参与年羹尧幕,遣戌宁古塔。回乡后为清溪书院首任掌教,著有《北窗偶谈》三卷。

  南界谈氏

  宋室南渡,帝师谈信兄弟三人随从,一居无锡、一居松江、一居德清,迁德始祖谈德。至明成化进士谈俊“称名台谏,历任宪副”,渐趋显赫。德清谈氏族人聚居于县南界,亦称“南界谈氏”。谈氏自进士、举人、贡生,自按察、郎中、知县、教谕等等,不下数十人,虽无大家,亦是巨族。书香世家,有赖家学渊源、趋庭承教、启蒙先开,人才辈出,跻身德清望族。

  谈俊,字时英,号怀德。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官至福建按察佥事。浦城有矿贼为民害,设法弭之。所部一疑狱,终夕求其情,卒平反。丁内艰还,有同年以白金致赙,不受。是能臣,是清官。

  谈九乾,字震方。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沙河知县。县居冲要而贫瘠,九乾洞悉民艰,革除陋规,开渠浚井,士民称便。后升吏部文选司郎中,掌铨政。著有劳绩。

  谈祖绶,字紫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历户部员外郎、贵州学政、刑部郎中、江苏河库道等职,卓有政绩。

  蔡家三状元

  德清蔡氏奉高宗秘书郎、随陛南渡的蔡源为始祖,蔡源三子承孟徙居德清,时称“清溪蔡氏”。蔡氏门祚绵长、房支繁多、科第联翩,堪称德清第一书香门第。元至正元年(1341)进士蔡舜卿,官至福建观察副使。明代蔡氏为军户。至蔡中孚、蔡汝楠、蔡奕琛相继中进士,明末蔡氏才由一个地方富户发展成为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入清后,蔡氏科第大兴,诞生蔡启僔、蔡升元、蔡以台一门三状元的奇迹。

  苏洵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科举考试先是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清溪蔡氏八十余年连出三位状元,蔡以台还是连中会元和状元的“双元”,是科举史上的盛事佳话。德清、武康两县文教兴盛,历史上的状元也不过就是北宋寄籍钱塘的武康人沈晦和南宋落籍德清的吴潜寥寥两位而已,再有就是蔡家三状元了。

  蔡中孚(1459-1520)字信之,号玉泉、玉良。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历大理寺丞、福建道监察御史,仕至贵州按察使佥事。有《粹玉山房集》。

  蔡汝楠(1516-1565)字子木,号白石。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行人,擢刑部员外郎,知衡州,历江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右侍郎。有《自知堂稿》、《枢筦集》、《白石文集》80卷。

  蔡奕琛(?-1654)字韫先,晚号即是庵居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大理寺正卿。曾因惩治猾胥得谤,赋闲十余年。起为刑部右侍郎。入清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有《司铨疏草》存世。

  蔡启僔(1619-1683),字硕公,号昆旸,蔡弈琛子。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初设日讲官,即以启僔补。康熙十一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力除时弊,“得人最盛”。历官右春坊、右赞善。蔡启僔博学多才,尤精于天人理数之间,擅书法,能诗文。著作有《燕游草存园集》、《洪范五行传》等。

  蔡升元(1653-1722),字方麓,号征元。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书房、历宫坊、进詹事、阁学,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著有《使秦草》一卷。蔡升元是蔡启僔的族侄,有《传胪诗》句:“君恩独被臣家渥,十二年间两状元。”

  蔡以台(1729-?),字季实,号兰圃,寄籍嘉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会试、殿试两次夺魁,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补日讲起居注官。学识渊博,善辨钟鼎、金石、图书等文物真赝。著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等。

  徐、胡、谈、蔡四大家族是明清时期德清县最重要、最具典型性的文化世家、名门望族。四大家族走出过博雅端方的状元、士民仰怀的官员、耆年笃学的名宿……既推动了整个中国的政治、学术风云,也为地方社会文化传统作出了功绩,其宗祠族谱、故居坟茔、遗著文稿、家学家风均是后人学究追寻的资源。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绵联衍续数百年的望族,难免无可奈何花落去,然家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传承仍具备现实意义。家风像一根看不见的红线,近现代的德清徐氏、蔡氏与时俱进,亦不失望族之名。

 

2014-5-16第28期


 


 


上一篇: 2014-6-19第29期
下一篇: 2014-4-23第27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