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4-8-19第31期

  德清县博物馆藏古籍概述

沈松琴

                                            历代史纂左编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中华文明,悠悠数千载,勤劳智慧的先人们给后世留下的古籍浩如烟海,这些记录古代社会伟大文明成就和灿烂文化思想的典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文献和文物双重价值,为研究社会各历史时期政治、历史文化提供了广泛、可靠的材料。

    德清县博物馆现藏古籍413种3303册,大部分为1985年由德清县文化馆移交给我馆收藏。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法律、农政、医药等。从版本形式上看,馆藏古籍有刻本、石印本、铅印本、稿本、影印本等。装帧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古籍为线装,另有少量册页装。下面拣选几本馆藏古籍善本,作简单的介绍:

    《历代史纂左编》,初名《史大记》,明代唐顺之辑,集中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是明代中叶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人称荆川先生,江苏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先后历任兵部主事、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司谏、职方员外郎等职。一生著述宏富,有《右编》、《武编》、《荆川稗编》、《两汉解疑》、《南北奉使集》等,达数百卷之多。《历代史纂左编》原有142 卷,现存78卷48册,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刻本。该书采用白棉纸,初刻初印,虽成书已有近500年,墨色依然浓郁清晰。版框高21厘米,宽14.5厘米,每半叶10行,每行20字,字大行疏,赏心悦目。白口,四周单边,单白鱼尾。版心下书口镌刻工姓名,查阅存卷有陆汉、刘叶等共170余名刻工,刻工之众,足见此书之难得。

    《自知堂集》, 明代蔡汝楠撰,原有24卷,其中诗7卷,文17卷,实存20卷5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四十三年(1564)印本。蔡汝楠(1514~1565)字子木,号白石,湖州德清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历行人、刑部外郎,德州知府、衡州知府、兵部侍郎等。该书版框高20.8厘米,宽14.1厘米,版心下书口有体元、汝用等10余刻工之名。每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白鱼尾。因缺前四卷,故未见其序言,朱炳如为其书作跋,跋名“简末别纪”。书中还有“蔡氏春颿”、“嵩父”、“松天翰墨”等钤印。

    《词律》,清代万树辑,共20卷20册,保存完整无缺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万氏堆絮园刻本。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江苏宜兴人。明末戏曲作家吴炳的外甥,清初著名诗人、词学家、戏曲文学作家。该书是他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明代《啸馀谱》错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收集词牌660种,正、别体1180种,后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旨编写《钦定词谱》,基本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版框高17厘米,宽14.3厘米,每半叶7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两广总督吴兴祚、时人严绳孙为之序,郑道乾作跋,。除此外,该书还有红色批校墨迹,据书中“子虞手校”、“腹庐”等钤印,判定批校者为光绪年间人张预,该书批校者身份明确,更显珍贵。

    馆藏古籍,经历了战乱、水火、蠹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幸存下来的古籍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这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除了保护或恢复原状外,最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古籍的内涵,最大限度的予以开发和利用,使其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能外交官——傅云龙

徐 欢

 

     傅云龙是德清大地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阅历非凡、著述丰硕,是中国近代首次通过公开选拔公派出国的游历官员之一。其生平有大量涉及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工业农桑,古及经学史学、近到当时的西学和现代科技,共有二十几个门类的著作。特别是他的《游历图经》,是一部反映当时外国政治、经济、社会概况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游历之后,他多年从事洋务,潜心于新学,著述了《机器图说》和《洋务实学文编》两书作为水师旗生内学堂的教材,在办理洋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观傅云龙一生可谓波诡云谲,丰富多彩。他自幼聪颖,12岁通经史,年轻时一直致力于经、史、小学和金石诸学研究,后来又兼及兵刑诸学。早年任幕僚时,助潼川知府守城解围,收复长宁,在与李永和起义军的战斗中立下功劳。同治年间入京,一直在兵部行走,并留心政情和洋务,有涉及面极广的各种著作千余卷。让傅云龙人生转折的是,光绪十三年(1887 年),晚清政府在北京同文馆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游历官员的考试。这次考试不考四书五经,只考海防、通商、铁道、交涉等。傅云龙一鸣惊人,以第一名考取朝廷出洋游历大臣。当年九月十二日(农历),上海《申报》头版全文转载了傅云龙的考卷《记中国自明代以来与西洋交涉大略》,并且在文后加有评语:傅君号懋元,浙江德清人。今夏考游历人员,曾侯取君为第一。右稿即君之试艺也。闻是日场作尚有论火车铁路一篇,惜京友未经抄示,然见凤一毛,已深欣幸。特照登报首。愿与留心世事者共击节赏之。” 足见傅云龙学识见闻在当时已出类拔萃。

      傅云龙深知此次出洋任重道远,不敢怠慢,出行前作了充分准备。他拜访了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驻华使领馆,特地考察了天津北洋机器局、电报局、海关、开平煤矿等,还雇了翻译、仆役,印了中西合璧的名片。光绪十三年(1887 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傅云龙一行12 人从上海启程,开始了游历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及巴西六国之行,加上途经的巴拿马、厄瓜多尔和智利等国共历经11 国,耗时两年多,行程近13 万公里。在12 位考察官员中,傅云龙是最勤勉、最认真的,也是留下游历著述最多的。他每到一国,即收集该国地理、历史、政治、风俗、特产诸多资料,勘察并绘制各种地图和表格,据以编制图经。傅云龙在日本和美国时间最长,在历时二年多考察后,写出了各国的《游历图经》一百一十卷,达百万字。如此卷帙浩繁的著作都是傅云龙在考察游历的间隙完成的,除去文字部分,尚需画表、制图、编目等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归国后傅云龙将《游历图经》、《游历余纪》、《游历诗选》一百余卷呈交光绪皇帝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得到“坚忍耐劳,于外洋情形考究尤为详确”的批语,经总理衙门奏请,光绪皇帝将傅云龙的品秩由三品提至二品。

      游历归国后,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傅云龙调往北洋差遣委用。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傅云龙认真踏实、身体力行,取得出色的成绩。为解决北洋机器局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他用新人、使新法,炼出北洋机器局第一炉钢,这些钢就成了北洋军队制造新式枪炮的原材料。后来他又创设无烟火药厂和无烟火药枪弹厂。他的举措使得北洋机器局面貌一新,创造多项第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傅云龙受命主持制造铁甲兵舰“翔凤轮”作为贺礼,因整个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朝廷给予傅云龙以赏带花翎的嘉奖。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傅范初、傅范冕在新学方面都有所成就特,特别傅范初在电报、电灯、电机、摄影、制皂和罐头食品方面都有建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傅云龙身体不济,但仍在神机营机器局任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得一品封典,归葬钟管尚博。

田凭——太平天国时期的土地证

周建忠

    德清县博物馆馆藏有太平天国时期田凭1件,纸质,纵33.5厘米,横28厘米,钤朱文长方大印,上记发给时间(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壬戌拾贰年(1862)九月)、地点(十五都七啚)、领户姓名(李廷荣)、田亩数(一亩七分)等是石门县中军营发给其统下花户李廷荣的土地证明,也即现代社会下的土地使用证,承认其土地所有权,同时规定“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银米,不得违误”,“给凭之后如有争讼霸占一切情事,准该花户禀请究治。为此给凭,永远存执”。

    太平天国在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主张。但由于连年战事,这一主张实际上也并不可能全面实施,只有忠王李秀成在他直接影响的苏州和他助手听王陈炳文影响的浙江北部等地区实施了田凭政策,体现了李秀成推进良性农村政治的决心,但其主持颁发田凭的政策,仍然是对原有土地关系的确认。太平军急需钱粮以维持战争费用,只得仍以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照旧交粮纳税”。在实施过程中,因地主逃亡和被杀,或消极抵抗,太平军不得不向土地上的劳动者——佃农直接征收粮赋,同时把一些无主土地分给耕种的农民。并对所占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予以重新确认,发给土地所有权凭证——田凭,收取一次包括工本费和手续费在内的费用,具有税费混合性质。不论地主或农民,均需缴纳,收费标准,因时因地不同。它是太平天国为解决赋税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创造。

    浙江北部的桐乡石门曾经被太平军占领过两次,第一次在1860年9月10日至9月17日,第二次在1861年4月3日至1864年4月10日。1861年开始“计田征粮”,据考证,其征收田赋沿袭清王朝故例,征收田赋和地丁粮,计量单位有米和钱两种。田赋是每亩1.63斗米,田、地、荡滩同一税率;完银,1861年0.09两,1862、1863年均为0.1两,普遍低于清政府统治时期额定的田赋税率,而且遇到灾歉还可以减免。在石门他们按田造册,印发《田凭》,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压在头上的不仅有沉重的漕粮负担,还有浮收勒折,弊端重重),再加上太平天国推行其他有利于农民的一些政策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1862年石门“禾麦大熟”,支援了军队的饷粮,还为天京提供了粮食:1863年听王陈炳文曾经用船百余只从嘉兴向天京运粮。但到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事不利等原因,石门守将归王邓光明大幅度提高田赋税率,“苛政横行,异于他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人民的离心,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据1990年的《德清县志》记载,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攻克德清、武康、新市,1864年撤离,其在德清活动共四年时间,但所存史迹较少,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则是“长毛造反时杀了多少人,烧了多少房子”,犹如过眼云烟正在逐步散去。






上一篇: 2014-9-24第32期
下一篇: 2014-7-25第30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