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政策法规
 
地方法律法规
分享到:

中共德清县委 德清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决定

(2005年12月22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省委关于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关于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对加快文化大县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文化大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1、文化大县建设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德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德清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文化大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化大县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德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孕育着加快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我县的文化建设总体上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深和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存在对文化大县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3、文化大县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今后五到十年,是德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作为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支柱作用将日渐显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将更加取决于科技和文化的含量。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努力打造高品位文化品牌,是充分发挥德清文化优势,增强德清文化实力、激发德清文化活力、彰显德清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德清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德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文化大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当代德清精神,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2、总体目标。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生活繁荣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旅游发展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科技强县、卫生强县和体育强县,使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科教卫体蓬勃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德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打响文化大县品牌,形成文化大县基本构架。到2015年,全面完成文化大县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德清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建设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的文化大县。



   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增强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并重、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协调,切实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文化与经济互动原则。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大力发展产业文化,进一步提升经济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四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原则。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既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重视政府推动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三、文化大县建设的主要任务



   1、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县的核心内容。要以全体公民为对象,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未成年人,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着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四大基地,构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一是把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建设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科普教育、诚信教育、廉政教育等社会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二是把学校、社区、家庭建设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构建高效务实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三是积极倡导弘扬“民间自费设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使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延。四是以县委党校为主体,把各级各类党校建设成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深化理论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增强引导能力。同时,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务实创新、团结创业”的德清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激励全县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继续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之成为激励全县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凝聚人心的思想动力。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载体,以建立长效机制和推进城乡共建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到2010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的目标,70%乡镇达到省级文明城镇。



   2、实施文化生活繁荣工程。积极推动城市文化、农村文化的发展,大力繁荣城乡文化,重点完成基层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供应体系、社会学习服务体系、社会文化活动体系、文化产品创作体系、文化遗存保护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通过五年努力,构筑以“中华游子文化节”为龙头,“浙北乾龙灯会”、“新市蚕花庙会”、“洛舍钢琴节”、“防风文化旅游节”、“前溪歌舞节”等为基础的重大节庆和民间特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一镇(乡)一品”的格局,形成以“欢乐德清”为主题的七大系列近千项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运作机制;全力推进“名人、名作、名节”工程,打造10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体系基本完备。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



   3、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工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体系,文化规划与城乡规划、经济规划同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完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一是全力提升县城、中心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在现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县体育中心、县文化图书大楼、县新闻大楼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二是全力推进全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程。加大“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力度,2010年前,100%乡镇达到省级“东海明珠”乡镇标准;80%以上的社区和行政村建有不少于4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文体示范社区和文体示范村分别达到6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不断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三是全力扶持民间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阵地建设步伐,加强余英坊文化产业园、孟郊文化园、防风文化园、洛舍钢琴产业基地、下渚湖湿地与莫干山影视摄影基地等文化产业阵地建设。四是全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大力建设网络服务平台,推动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4、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县文化资源的现状,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业、文博旅游业、体育休闲健身业、印刷业、钢琴制造业、艺术培训业、茶文化产业、影视摄影基地业等八大产业,构建布局合理、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切实加强对体育中心、博物馆等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一批国有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一批国有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民本文化”,打造一批民间文化产业。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形成以体育中心等国有文化产业为基础、十大民间文化企业为主体的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地位和影响的重点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全县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5、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全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建设,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理论工作者队伍、新闻工作者队伍、文化艺术工作者队伍、文化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双百工程”。到2010年,挖掘和培养“百名宣传文化精英”、“百名文化经营人才”。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鼓励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在德清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采取激励措施,为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给予优秀人才相应的荣誉和待遇。创造人才引进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6、实施文化旅游发展工程。打响“名山湿地、休闲德清”旅游品牌。加大“中国湿地之乡”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响“湿地”品牌,全力推进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的宣传,进一步提升“名山”影响。不断推进德清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重点推进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孟郊文化园、范蠡儒商文化园、葛岭风景区、水云涧景区、新市古镇等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建设下渚湖湿地和莫干山影视摄影基地,逐步形成以提升“游子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品牌。切实重视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和推介,不断推出具有德清地方特色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品牌。到2010年,基本形成旅游产业趋于成熟,旅游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服务优良规范,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文化旅游大格局,真正把德清建设成为“江南休闲度假第一县”。



   7、推进四大强县建设。



   ——强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强县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县级统筹管理力度。进一步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充分实施“学前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成教育服务化、社区教育终身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增强教育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学习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到2010年,力争全县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对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全免费的十二年教育;全县优质高中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数达到90%以上,公办高中全部成为省一级重点高中;省市示范学校等先进学校比例达到80%以上;全社会教育投入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强化科技带动水平,推进科技强县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德清模式。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体系,推动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等主导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完善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达到6亿元以上,R&D经费支出达到3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强化医疗卫生保健,推进卫生强县建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政府为主、农村为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就医难等问题,确保人人享受公平、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严格把握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促进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力争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孕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8/10万以下和13‰以下,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8岁以上,其他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卫生强县标准。



   ——强化全民健身计划,提升体育强县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群众性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提升农村体育服务水平,构建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积极运作商业性的体育比赛。力争到2010年,全县体育人口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四、文化大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各乡镇、各部门和全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文化大县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保证文化大县建设的正确方向,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宣传文化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干部的任免权,对国有文化资产配置的控制权。把文化大县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文化大县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县委、县政府建立文化大县建设领导机构,加强对文化大县建设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将这项工作与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相挂钩。县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文化大县建设的工作任务。各乡镇、部门要实行文化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建立相应机构,认真抓好落实。



   2、强化规划保障。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结合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完善“六大工程”和“四个强县”的实施意见,以及重大文化和社会事业功能性设施、社区公益性设施布局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接,引导投资方向,形成发展亮点。各乡镇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规划,突出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发展新格局。



   3、强化体制保障。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格局,为加快文化大县建设营造体制机制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文化体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鼓励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进行整合扩张,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文化市场,鼓励发展文化经纪、代理、仲裁等文化中介组织,推动文化中介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德清县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文化投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健全和加强县级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力度,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统筹安排。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民营文化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加大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给予贴息、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依法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对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提供捐助。




主题词:文化大县建设 决定

发: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机关各部门

中共德清县委办公室 2005年12月22日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