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2-09-29第8期

  目      录

  ●亭子桥窑址——最早的"官窑"

  ●德清地区商周墓葬及其出土的原始瓷略述

  ●小议"陶与瓷"的区别

 

亭子桥窑址——最早的"官窑"

--徐 欢

                  

 

  瓷器是古越先民的一项重大发明,瓷器的兴起和繁荣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它的创烧成功,揭开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序幕。从现有资料看,烧造原始瓷的窑址,除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有少量发现外,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区,其中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数量最为丰富。而在浙江众多的原始瓷窑址群中,目前仅德清一地发现了烧制仿青铜器礼器与乐器的窑址。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发现的战国时期德清地区烧造仿青铜原始瓷礼乐器窑址已经超过四十几处,数量惊人,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亭子桥窑址为中心的较小区域内,具有巨大的烧造规模和集群性的生产状态,这些窑址烧造的许多器物庄重大气,并非一般窑址可比。那么亭子桥等窑场是否是专门为越国王室贵族烧造高档生活与丧葬用器的窑场?窑场是否由地方官府甚至朝廷直接设立?窑场的烧造活动是否由受地方官府或者朝廷直接控制?其产品是否被官方和朝廷所垄断?

  早在商代时期,原始瓷一出现就被中原贵族视为珍品,中原地区商代和西周时期只有在一些贵族墓和重要城址中才有少量原始瓷出土,当时原始瓷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至战国时期,原始瓷在越国统治者生活中的地位愈加突出,更被制成青铜礼器的精美替代品用于随葬,在绍兴、上虞、杭州、余杭、长兴、安吉、海盐和江苏无锡等地已发掘的一些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均不随葬青铜礼器和乐器,而是出土了大量的仿青铜原始瓷礼器和乐器。在2004年江苏无锡鸿山发现的邱承墩特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出土了500余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其数量之巨、品种之多、质量之高,前所未见。仿青铜陶瓷礼乐器,与青铜礼乐器一样,同样是一种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样蕴含着等级礼制的丰富内涵,在彰显使用者身份地位上,二者具有相似的作用。目前所知,烧制仿青铜礼器乐器的窑场,唯有德清一地。亭子桥等窑址所见的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浙江地区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已出土的各类仿青铜原始瓷礼器与乐器,并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亭子桥窑址出土的标本与无锡鸿山出土的器物标本进行理化测试,其成分符合率达到90%以上。

  两周之际,为满足贵族生活和丧葬上的大量需求,越国在今天的德清地区专门设立窑场,集中大量生产仿青铜的礼乐器,是件完全有可能且显得很必然的事情。从烧瓷条件看,德清地区具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和燃料,境内东苕溪横贯南北,向北注入太湖,支流密布,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从地理位置上看,德清所在的位置与苏南地区仅有太湖相隔,基本处在吴、越之地的中间位置,通过舟楫之利,可北渡太湖直达此时已成为越地的苏南地区,南越钱塘江直抵越国腹地,瓷器的运输十分方便。从技术条件和窑业传统看,位于东苕溪中游的德清地区,从商代开始就已大量烧造原始瓷,并一直是南方原始瓷的生产中心,具有悠久的原始瓷生产历史和深厚的技术积淀,制瓷的条件和基础都很好。有理由相信,战国时期的德清地区,以其众多的窑场、巨大的规模、高超的技术和高档的产品,成为越国时期独一无二、无以替代的制瓷中心,以亭子桥窑场为代表的这批战国窑场,是越国时期最为重要的原始瓷生产基地和窑场,它们无疑曾承担了官方甚至王室贵族烧造仿铜礼仪用器的任务,是专门为越国王室贵族烧造高档生活与丧葬用器的窑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

 

德清地区商周墓葬及其出土的原始瓷略述

--施兰

              
 

  近年来德清地区商周时期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丰硕,新发现的原始瓷窑址不胜枚举,反映了我县商周时期原始瓷烧造的繁荣鼎盛,力证了德清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的滥觞地位。除了窑址考古成果外,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德清境内陆续发掘清理了多处商周墓葬,出土了大批规格较高制作精美的原始瓷器,进一步佐证了德清作为中国瓷之源的制瓷历史。

  截至目前为止,我县境内清理和发掘的商周时期较大型墓葬共计6处,为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武康小紫山土墩墓群,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洛舍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群,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新市皇坟堆土墩墓,春秋早中期的三合塔山土墩墓,战国时期的新市邱庄土坑墓与武康梁山土墩墓。这六处墓葬时代范围从商代延续至战国,基本涵盖了商周时期各个历史分期,序列完整,出土器物资料详实。

  其中独仓山和小紫山两处墓葬群,规模庞大,墓葬形制结构丰富,出土器繁多,是研究完善商周时期土墩墓葬制的极其重要资料。独仓山土墩墓群于1999至2000年期间发掘,共清理土墩11座,墓葬17个,出土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260余件。小紫山土墩墓群于2010至2011年期间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土墩14座共计墓葬50多座,出土100多件原始瓷和印纹陶器,墓葬结构相当丰富,有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石床型土墩墓、土坑墓、岩坑墓等,为目前南方正是发掘的最早土墩墓,为探索土墩墓的起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

  皇坟堆、塔山、邱庄、梁山等处墓葬虽规模不大,但出土的随葬器规格高,多为仿青铜礼乐器原始瓷,纹饰精美,釉面匀净,胎釉结合好,属高级别原始瓷。1976年皇坟堆发现并集中出土的原始青瓷27件,为仿青铜礼器的卣、尊、簋、鼎等各类器形,体形之大、质量之佳为当时省内之罕见;1987年塔山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34件,器形丰富,有鼎、尊、罐、盂、卣、把杯等,纹饰清晰,极富时代特征;2001年邱庄土坑墓出土战国原始瓷6件,有鼎、提梁盉、带流罐等器形,胎质细腻,制作规整,颇显吴越地域特色;2009年梁山战国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异常精致的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提梁盉以及首次正式考古出土的仿青铜兵器农具的斧类原始瓷器。通过这些纯粹具体的出土器物,可从另一面一窥当时德清作为原始瓷生产中心的最高制瓷水平。

  土墩墓作为商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特殊的葬俗, 反映了吴越先民的一种精神皈依和寄托,德清地区作为土墩遗存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中部丘陵地区山坡山脊及东部水乡均有广泛分布。上述墓葬历年来通过考古者们全力发掘与研究汇总,已成为商周时期土墩墓形制变迁的重要研究依据,相伴而出的随葬原始瓷更是研究商周时期原始瓷产地流向以及各类原始瓷器型演变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些墓葬及随葬品作为特定地域的远年历史标记,传承至此,不禁让人为之记忆不息,启悟不断……

 

小议"陶与瓷"的区别

--陶渊旻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日用品,从表面看来它们很相似,但是它们的本质还是有一定区别。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是什么?这就要从什么是"陶",什么是"瓷"讲起。一般来说,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器物表面施低温釉或不施釉,叩之声音不清。瓷器是以瓷土为胎,烧成温度高达1200℃,呈半透明状,吸水率低于0.2%,敲打时发出清脆的金石声。当然要弄清"陶"与"瓷"的区别,我们还必须将这个问题纳入到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中加以探讨。

  关于陶与瓷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一直流行着"陶瓷同源"和"陶瓷异源"两种说法。"陶瓷同源"认为瓷器是由陶器产生出来的,陶器向瓷器转变中间经历了一个"釉陶"的阶段。而"陶瓷异源"论则认为陶是陶,瓷是瓷,陶与瓷因原料的不同,两者不能互相转变,陶与瓷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脉络。持有这种观点者认为瓷器的起源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釉器已经基本符合了前文中我们提到"瓷器"的定义,应该属于瓷器的范畴。由于这些青釉器属于瓷器的低级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笔者也同意"陶瓷异源"的说法。首先是陶与瓷的关键区别在于原料的不同。无论是烧成温度、透明程度、吸水率、还是叩之能否发出金属声,这些都是器物的表面现象,决定这一切的是陶与瓷在原料选择上的不同。试想我们如果用陶土做胚,放入1200℃的高温窑炉中焙烧,陶土由于无法承受如此的高温会使器物变形烧坏。同样的用瓷土做胚,放入800℃的低温窑炉中焙烧,瓷土由于无法达到使之固化的温度而产生烧不熟,称之为"生烧"。所以,原料的不同导致了陶与瓷本质上的不同。

  其次,陶器并未被瓷器替代。如果按照"同源说",陶器-釉陶-瓷器这三个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阶段。那么在经历了一段高级产品与低级产品并存的阶段后,高级产品必将替代低级产品。但是陶器与瓷器的发展并非如此,在发掘的众多商周时期贵族墓葬中,无论墓主人有多么富贵,在他们的随葬品不但有能显示身份的显赫物品——原始青瓷,又同时随葬一些陶器。就算是到了今天,陶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能经常看到,也绝非是一种淘汰产品。这也证明了陶器与瓷器在各走各路,分别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最后,国外的陶瓷发展史能更有利的证明"异源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陶器的制作技术是每个地区民族都有的,唯独制瓷术是中国特有的技术。据史料记载:公元918年,朝鲜学会了中国制瓷的方法。阿拉伯人在十一,二世纪从中国学得制瓷技法以后,于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这才使欧洲可以制作自己的瓷器。其他国家的瓷器史远远短于中国,其制瓷的技术完全是靠引进中国的技法。这也证明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陶是陶,瓷是瓷,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瓷的。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瓷器发明借鉴了很多的陶器制作技术,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产品,但他们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


 

 

202012-09-29第8期.pdf

上一篇: 2012-10-24第9期
下一篇: 2012-08-23第7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