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切换二 大图切换一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
分享到:

2012-08-23第7期

  目      录

  ●"瓷之源"的由来

  ●漫谈原始瓷的定名与用途

  ●德清原始瓷窑址的考古探索

 

"瓷之源"的由来

--沈松琴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瓷器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更是成为了"中国"(China)的代名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自古以来,瓷器以它千姿百态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纹饰,构成了独特的、绚丽多姿的中国瓷文化。

   然而,中国瓷器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这在古陶瓷界一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来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要搞清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揭开原始瓷的产地之谜。

   原始瓷又称原始青瓷,是瓷器初创阶段的一种窑器,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原始瓷的发明与创烧,实现了从陶到瓷质的飞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发展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瓷出现于商代,在北方和南方地区均有发现。原始瓷起源于何地,如何起源,是科技史与考古学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有的考古学家从郑州等地发现的商代原始瓷断定,这些瓷器是在北方地区烧制成功的。有的学者则认为,原始瓷起源于南方,商周时期北方的原始瓷来源于南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原始瓷产地的研究,系统地测试、分析了大量的原始瓷标本,并建立了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库和多元统计分析程序库,通过对北方原始瓷碎片的分析,发现这些碎片在化学成分上与北方青瓷有很大的差别,而与原始的"吴越青瓷"很接近。通过对比研究,他们认为从瓷胎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显微结构等方面来看,北方出土的这类器物应是由南方烧制的。当然,探索瓷的起源不能仅仅将瓷片标本的理化数据作为唯一标准,而应当综合窑炉技术、装烧技术、产品工艺技术等进行综合性评估。所谓"源头"一定是属于最早的:最早使用瓷土、最早掌握配制釉料、最早发明和使用龙窑、最早发明窑具、最早将轮制技术、工艺技术等运用于瓷器生产之中。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地区,从夏商至战国的瓷业生产中均并具备上述要素。

   2007年3月-5月,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德清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火烧山原始瓷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发掘共揭露了3条龙窑床,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龙窑床遗迹,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的重要证据。窑址产品丰富,是一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器类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也有仿青铜礼乐器的卣、鼎、簋等。

   2007年9月-2008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县博物馆对亭子桥战国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7条窑炉遗迹,其中二号窑保存基本完整,分窑床与火膛两部分,通斜长8.7米,具有短而宽的特点。窑壁不见用土坯砖叠砌现象,推测是长条状圆拱形窑室。同时窑址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仿青铜器造型的原始青瓷礼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

   为了论证这次重大发现, 2008年、2010年,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织专家学者,分别召开二次"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论证德清原始瓷窑址群的史学地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瓷之源"课题组,近几年来对先秦时期窑址的调查、发掘工作,在古瓷窑最集中的东苕溪中段流域进一步开展调查、发掘工作,在已发现的109处古窑址中,有100处在德清境内,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生产种类、产品质量等,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证明德清曾经是我国古代的制瓷中心,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瓷都,这样的辉煌足以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写上重要的一笔,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瓷之源"改写了中国陶瓷史。2012年6月,来自国内陶瓷学界的41位顶尖专家在湖州完成了对新编《中国陶瓷史》的统一审稿,正式将德清"瓷之源"写入《中国陶瓷史》,这也是三十年来我国陶瓷学界首次对《中国陶瓷史》进行修编。新编陶瓷史共计40万字,开篇就是"瓷之源",这也是此次修编《中国陶瓷史》的重头戏。因为没有原始瓷就没有青瓷,也就没有后来的彩瓷,原始瓷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的摇篮。德清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源头地位毋庸置疑。

 

漫谈原始瓷的定名与用途

--陶渊旻

                

 

   瓷器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它的创烧成功,揭开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序幕。原始瓷,又称原始青瓷,是瓷器初创阶段的一种制品,它是在烧制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中间态物质,学术界将这些早期瓷器称之为"原始瓷"。

      从已发现的原始瓷产品来看,原始瓷的器形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纹饰细腻,可分成生活日用器、仿铜礼器和仿铜乐器。正是由于原始瓷有仿青铜器的特点,考古学家们将原始瓷器形的命名以青铜器的名称为参考。青铜器的命名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1)"名从主人"原则,即器物名称的确定要依照器物原称,也就是根据铜器铭文中对自己的称呼(自名)而确定的。如清道光二年武康上柏金车山就出土过一件青铜句鑃(ɡōu diào),上刻铭文为"惟正初吉丁亥,其次择其吉金,衅司鑃,以享以孝,用蕲万寿,子子孙孙,永保作之。"(2)根据古代文献对器物名称和形制描述推定的。(3)既无铭文,又无文献可查,考古学家根据其外形定名的,如"羊角形器"。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原始瓷参考青铜器的叫法也有了自己的名称。生活日用器有:碗、杯、盅、碟、盂、盏、罐、盘、钵、盆、盒等,仿青铜礼器有:鼎、卣(yǒu)、甗(yǎn)、簋(guǐ)、鉴、匜(yí)、尊、镂孔长颈瓶、提梁盉(hé)、提梁壶、钫、镇、豆、璧、羊角形器等,仿青铜乐器有:镈钟、钲、甬钟、錞于、句鑃、钟座、缶、磬等。

   那么这些原始瓷有什么用途呢?首先根据火烧山与亭子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中,绝大多数是以碗、罐为主的生活日用器。毫无疑问,原始瓷中的生活日用器是有实用功能的,是以满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器皿。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新产品,就算是日用品原始瓷的价格也是十分昂贵的。

     另一类则是原始瓷仿铜礼器(包括仿铜乐器)。何谓礼器?简单来说礼器就是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从德清县已经发掘的两处原始瓷窑址的产品中,火烧山属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窑址,这一时期的主要仿铜礼器为:尊、簋、鼎、卣等器形,这成为了商周时期使用原始瓷仿铜礼器的第一个高峰。亭子桥属于战国的窑址,战国是原始瓷生产的鼎盛时期,窑址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战国窑址的新品种、新器形大量出现,器类器形空前丰富。产品中的礼器大量出现,礼器中除了众多前面提到的鼎、尊和簋之外,更有大量新出现的甗、鉴、匜、镂孔长颈瓶、提梁盉、提梁壶、钫、镇、烤炉、璧、羊角形器等。同时,仿青铜原始瓷制品中又增加了乐器这个新品种,一种专门用于墓葬明器的编钟、句鑃、錞于、罄、钲、缶、钟座等仿铜原始瓷乐器开始大量出现。

   亭子桥窑址中原始瓷仿铜礼乐器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在吴越争霸中,越国灭吴之后,越国为获得与华夏各族一致的文化认同感的背景下,对中原礼制和文化的模仿与推崇的结果。此时的越国已开始接受中原的礼制和文化,致使这一时期的原始瓷仿铜礼乐器的数量、品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可能与春秋晚期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有关。春秋晚期,尤其是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历史上称之为"礼崩乐坏",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因"礼崩乐坏"在中国南方的环太湖流域的贵族墓葬中原始瓷礼乐器的数目超过墓主人的身份这样的情况,墓主人僭越使用原本他无法享用的礼乐器。

   德清出土的这些原始瓷仿铜礼乐器中,有些器物显得比较特殊,其具体用途是不十分明确,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比如,亭子桥窑址中出土有一种整体为馒头状,腹内中空的器物。对它的称呼和用途就比较模糊,有叫"权"、"铃"、"悬铃"、"镇"、"半球形器"等诸多称法。2003年无锡鸿山贵族墓中就曾经有这样的器形出土,由于当时该件器物与錞于、甬钟等乐器埋于同一陪葬器物坑内,发掘者将其归入到乐器一类,并命名为"悬铃"。然而绍兴博物馆近年征集的三件青铜镇,使得对该器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两件将原本中空的腹腔内灌满铅锡,目的是增加自身的重量,底部的铅面显得十分平整。战国时代人们席地而坐,人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所以,这个器物应该是压席的"镇"。至于镇为何会和乐器埋于同一陪葬坑内?我们猜测:古人在举行大型的饮宴或祭祀活动中,先在地面铺设席子或其它织物,再用"镇"压住四角,最后在席上架设演奏用的乐器。虽然用原始瓷制作的空心"镇"与青铜镇不一样,并非一种实用器,而是专门用于丧葬利益的明器,但是原始瓷的产品严格的模仿了青铜器的这一些规制。

      虽然对于很多原始瓷的定名和用途还不是十分明确,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增加和原始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又一个的考古之谜将会被揭开。

 

德清原始瓷窑址的考古探索

--费胜成

 

   考古学源自近代西方,通过古代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和遗物来研究社会历史,而遗迹和遗物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为需要田野工作,接地气,也因为面对未知,考古活动往往带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人类对于源头的探索近乎本能,譬如农业、丝织,各种文明的事物都试图追根溯源,而瓷器生产更是重中之重。探索"瓷之源"的考古活动就这样在德清悄然发生了。虽然全国很多窑址早已发掘,但针对早期的原始瓷窑址,德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可以说是拓荒之举。

   2007年3月,考古队进驻德清经济开发区龙山村,队伍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领队是来自省考古所的郑建明博士。该项目是缘于掘步岭水库加固工程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持续到5月下旬,发掘面积900平方米,这就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火烧山窑址考古发掘。历时3个月的考古工作,发现窑炉、灰坑等大批遗迹及碗、罐、鼎、卣、簋等大量精美原始瓷标本。火烧山发掘的收获不止于此:火烧山发现窑炉三条,是目前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龙窑,也是西周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火烧山出土最早的间隔具,春秋时期即首创碗类叠烧法,是装烧工艺的变革性突破。火烧山窑址建立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年代序列,所有同期原始瓷均可对号入座。而出土的鼎、卣、簋等器物,器形巨大、施釉成熟、纹饰精致,是仿青铜器的原始瓷礼器,可称为显赫物品,象征着社会分化与贵族权威。

   瓷之源的探索仍在深入,2007年9月至次年4月,考古队转战开发区龙胜村的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队伍包括省考古所陈元甫、郑建明两位先生和德清县博物馆相关人员。本次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发现窑炉七条,标本数以吨计,其中包括提梁盉、镂空瓶、甬钟、句鑃、錞于等原始瓷礼乐器。随着发掘的进程,亭子桥带来的已不是一鳞半爪的喜悦,考古队面对的是恢宏壮阔的巨大宝藏。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烧造仿青铜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场。亭子桥产品器类几乎囊括江浙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各类原始瓷礼乐器,明确了它们的原产地。产品烧成温度高,胎釉结合好,装饰技艺繁缛,质量接近甚至达到了成熟青瓷标准,代表战国时期最高工艺水平,是中国制瓷史第一个高峰。

   2010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成立"瓷之源"课题组,专题开展东苕溪流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原始瓷烧造已上推至商代,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是最早的一处,也是仅有的一处。

   通过多年的考古探索,德清"瓷之源"终于浮出水面,原始瓷的烧造时间、地点、工艺、目的等一系列谜题的答案渐趋清晰,而生产者即商周德清人的情况如何,流程怎样组织,生产细节如何,探索永无止境,这也是考古工作的乐趣所在。我们所有人,适逢其会,与有荣焉。



 

2012-08-23第7期.pdf

上一篇: 2012-09-29第8期
下一篇: 2012-07-25第6期

浙公网安备 33052102000226号